close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時25分,魯迅在上海大陸新村9號寓所病逝,年僅55歲。魯迅去世前曾留下一份遺囑,內容完全是魯迅鮮明個性的體現,多年來讓世人有著不同的解讀。遺囑的核心內容有七點,

「1、不能因為喪事受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2、趕快收殮、埋掉、拉倒;3、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5、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6、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7、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如今看著遺囑的內容,依舊讓人感慨萬千。魯迅去世後,許廣平(魯迅第二任妻子)立即將這個消息通知了與魯迅有密切交往的胡風,由胡風向外界發布魯迅病逝的消息。很快魯迅的好友們一個接一個來到魯迅家中弔唁,許廣平與宋慶齡等人商議後,做出了兩項決定:

第一點、由魯迅摯友內山完造聯繫萬國殯儀館承辦出殯事宜;第二點、要立即成立治喪委員會,初步擬定蔡元培、馬相伯、宋慶齡、矛盾、沈鈞儒等九人治喪名單。魯迅的病逝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向,各界人士的唁函、唁電入雪片般飛來。當時中共中央和蘇維埃中央政府發了一份電報,電報里表達了對魯迅的哀悼:

「本黨與蘇維埃政府及全蘇區人民,尤為我中華民族失去最偉大的文學家,熱忱追求光明的導師,獻身於抗日救國的非凡領袖,共產主義蘇維埃運動之親愛的戰友,而同聲哀悼。」治喪委員會決定,10 月20 日、21日兩天和22 日上午,為各界人士弔唁、瞻仰魯迅遺容時間;22 日下午出殯,墓地位於上海萬國公墓。

魯迅出殯那天,原來擬定的送葬路線要經過上海最繁華的市區,但由於上海當局反對,最後改為膠州路、極司菲爾路(今萬航渡路)、地豐路(今烏魯木齊路)、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到虹橋路,這一相對比較偏僻的路線。即便如此,送葬隊伍所到之處,道路兩側人山人海,無數人自發地加入到送葬的隊伍中。

下午4點30分,送葬禮物抵達萬國公墓,在公墓禮堂舉辦了追悼會後,由宋慶齡、茅盾、柯慶施、周揚、許廣平、金仲華、巴金等11人扶著靈柩,在眾人的簇擁下向墓地行進。

參考資料:《百年潮》(2007 年第6 期);《魯迅誕辰百年文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陌上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