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網上看到一個帖子:男孩考第一嫌棄爸媽沒錢!

乍一看此問題心中很容易就產生了這種看法:這孩子不孝,好成績也不稀罕!仔細看,仔細想,並沒有這麼簡單!,仔細分析孩子的言論:

(1),孩子說同學說:成績再好也沒用,買不起大城市房子,也送不起留學,有錢比成績好重要多了。很明顯,這是同學之間的攀比,同學的影響的比較大。

(2),孩子分析說人要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從一個人的成長角度來說,並沒有錯誤:「人的第一個自然慾念既是自愛」。

在一定的年齡之前他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場做出判斷,只有和家人(和更多人)共處的過程中,他感受到了他身邊的人不僅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很多時間也站在他的立場上做出判斷,同時也讓他感受別人這樣做給了他一種很舒適的愛,但並不是每次都只考慮到他自己,久而久之,這種體貼會在他的成長中顯現出來、印染到他的性格中。

(3),孩子說他討厭媽媽搞一大堆各種吃的給他,寧願省錢給他買無人機,也討厭爸爸和人炫耀他圍棋下的好,到希望他爸爸安靜點,多帶出去看看······。從這點來看,這孩子很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只不過父母的想法和孩子的心意並不一致,這和所說的孩子只想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考慮到父母的心意是一致的。

(4),父母生他養他也要尊重他,感恩父母生養,但不喜歡父母養他的方式:灌輸的都是父母不容易,你要爭氣,你必須聽話等。這是造成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幾點分析,對孩子的想法我都可以接受,不過我並不認同孩子的想法都對。孩子之所以有以上的想法,我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1),自小家長只重視了孩子的智商開發,對於品質和價值觀的認識方面引導的不及時不到位。

(2),由於自小家長忽視了孩子價值觀的引導,很自然孩子受到周圍同學的影響比較大。

(3),關鍵的是家長的養育方式:說教式的碎碎念,聽話教育。

對於孩子現在的價值觀和養育方式,做為局外人,看此內容最大的一個好處是反省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中是否也犯了這類忌諱。我不好評論自己對孩子的引導是否到位,不過我可以大聲地說出,我在這方面很用心地去做:

(1)在攀比方面:

記得小女在二年級時有一次放學路上告訴我:「媽媽,誰誰說她家有大房子,說咱家沒有大房子,我不喜歡她。」我對她的不愉快情緒表示了認同,問她怎麼說的。她說自己什麼都沒說,沒搭理她,我感覺到了孩子的情緒被這種攀比影響到了,不過我還是重視了她的反應:「你做的太好了!媽媽真為你高興!」我真心地為孩子對那種攀比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不屑讚賞:「她有多大的房子也是她爸媽辛苦掙的,只有學習成績才是你們自己努力得來的呀!比房子是不是和比誰家爸媽的個子高矮胖瘦差不多吧。」剛說到此小女高興地說:「她媽媽比你胖多了!——今天老師又表揚我了······」

現在,孩子還時不時地會說:「媽媽,誰誰的媽媽開了一輛豪車送她」;「 媽媽,誰誰的爸爸土豪,一個星期給他多少零花錢,他特大方,別人借他十元,他給一百,說不用還了」,每每此時,我一般都是聽她說個痛快,傾聽她的分析,偶爾地會點個一兩句。從她的盡情表達中足可以聽出他的價值觀和意見,如果我認為不合乎正確的價值觀,我會儘可能選擇合適的言辭給拉回來,明確表達出或者引導出自己的意見。

(2),言行身教的影響:

從我意識到的那一天開始,我開始有意識地讓孩子感知到她給我帶來的快樂,並且向她表示感謝。在生活中她給予了我幫助,想到了我,我都會把我的高興和感謝同時告訴她。比如前幾天,我帶妹妹去超市,小女獨自去蛋糕店買了糕點回家,在我們沒有回來之前,小女打電話給我們:「你們在哪兒呢,我買的東西再不吃就要涼了!」一聽此話,我心中真的很高興:小女自己買好吃的心中想的是我們三個人。我當即電話中說:「哇,我好高興喲!還給我和妹妹買了吃的,謝謝你,比媽媽想的都周到!」當然我和妹妹去超市也買了小女喜歡的一樣東西。這類的事情隨著孩子的成長也越來越多,心中感動也越來越多!

很多時候我不能滿足她的要求,我會表示:咱們一起努力!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儘管不能滿足,但我們會有笑聲,笑聲中她也能接受父母的能力是有限度的。不管多與少,每個人的經濟能力都是有限度的,自小讓孩子接受父母的能力所限,他就不會對父母有所怨言或者嫌棄父母的能力不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陌上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